【常德百件事之十八】沅水汤汤四十载:一座桥、两条路与常德城的蝶变密码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吴思奇 时间:2025-07-25 09:09:00
编者按:说起咱常德,那可是沅水边上扎了根的老城,烟火气十足。祖祖辈辈的故事能从河街摆到太阳山。今天,我们将一同拨开岁月的烟云,探寻那些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、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大事。
1986年10月1日,沅水之上锣鼓喧天,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过武陵大桥时,两岸十万群众的欢呼声震落了秋日云霞。这座全长1408米的双塔双曲拱桥,把曾经隔江相望的常德城连在了一起。家住桥南轮渡口的人们再不用每天花1个多小时等轮渡,遇上大雾天望江兴叹——摩托车、面的很快如过江之鲫,曾经的芦苇荡里,桥南市场迅速崛起,轻纺城、副食城次第铺开,成了“日进斗金”的聚宝盆。
与大桥一同改变城市模样的,还有武陵大道和洞庭大道。1986年,武陵大道从石子路变成40米宽的柏油大道,梧桐成荫处渐渐商铺云集;洞庭大道东接大桥西连长庚路,1991年全线贯通后不断延展,成了串起全城的主动脉。老常德人都记得,80年代的常德城区“只有人民路、建设路算得上热闹”,三大工程通车后,城市像被抻开的画卷,1991到2000年间就新修、改造了20多条路,“九横六纵”的路网让城区面积从1988年的20.7平方公里,慢慢扩到了2023年的160平方公里。
桥通了,路宽了,日子也跟着变了样。1979年全市才36辆公交车,2023年智能公交跑遍全城;当年交警手动扳信号灯,现在756个电子眼护着交通顺畅。桥南市场从自发集市长成中南最大商贸集群,鼎盛时年交易额超200亿元;德山开发区从荒滩变成国家级经开区,2023年技工贸总收入破1800亿元。
GDP从1978年的15.4亿元涨到2023年的4900亿元,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变化:穿紫河风光带成了散步好去处,诗墙公园摘得“吉尼斯最长诗书画刻艺术墙”,夜幕下的武陵大桥霓虹闪烁,柳叶湖渔歌依旧悠扬。如今的常德,高铁网“一纵一横”,宜常高铁即将动工,桃花源机场升级成4E级枢纽,北部新城的会展中心、德山的创新中心正把交通优势变成发展势能。
从轮渡摇橹到大桥飞架,从窄巷石子路到宽衢通四方,沅水汤汤里,藏着常德四十年的生长故事。这座“桃花源里的城市”,还在继续用日新月异的变化,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。